孩子的“颜值杀手”——腺样体肥大,还有这些危害……该治疗千万别拖着!

腺样体肥大,可能很多家长都不陌生,这几年网上关于它的内容非常多。以至于孩子一旦有鼻塞、流鼻涕、睡觉爱打呼噜、张口呼吸等等这些情况出现,家长们就如“惊弓之鸟”,疑心会不会是“腺样体肥大”在作祟,今天小编带您了解“腺样体肥大”到底咋回事。

腺样体在哪里?

腺样体位于鼻咽顶部和后壁的交接处,两侧咽隐窝之间,又名增殖体或者咽扁桃体,是一种淋巴组织。

腺样体为什么会肥大?

孩子体质弱的情况下,呼吸道很容易受病原体入侵,反反复复受感染,导致腺样体以及扁桃体肥大增生。

腺样体肥大有什么危害?

1、鼻部症状:

鼻塞、流涕(感觉鼻子不通气,不能用鼻子正常呼吸,同时伴有流涕)。

2、咽喉症状:

①张口呼吸(用嘴呼吸,嘴巴长时间张开可伴有嘴唇干裂、口干、口臭);

②言语不清,带有鼻音(说话时鼻音很重,可能伴有发音不清晰的情况)。

3、耳部症状:

①听力障碍(听力下降,容易听不清声);

②耳鸣(听到持续性的、比较低的嗡嗡声)。

4、腺样体面容:

由于气道变窄,患儿会觉得用鼻子呼吸不畅,便习惯性地张口呼吸。长期张口呼吸,致使口腔鼻腔气压改变,面骨发育发生障碍,下颌后缩,腭骨高拱,牙列不齐,门牙突出,上唇短厚上翻,缺乏表情,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

5、全身症状:

①夜间打鼾、睡眠不安、白天嗜睡;

②注意力不集中、精神涣散。

腺样体肥大如何判断是否存在?

1、外观检查

患儿张口呼吸,在没有感冒着凉的情况下,孩子睡觉频繁地打呼噜,每周打呼噜的时间超过3晚。孩子睡觉会出现呼吸停顿,超过10秒后又恢复呼吸,睡着睡着会憋醒,醒来之后容易烦躁哭吵。

2、口腔检查

口咽检查见硬腭高而窄,牙弓宽度变窄,门牙突出。咽后壁见粘性分泌物从鼻咽部流下。

3、鼻腔检查

鼻咽内镜检查在鼻咽顶部后壁可见肥大的腺样体。

4、影像学检查

头颅侧位片或CT影像检查,可见鼻咽气道阻塞变窄。

腺样体肥大是否都需要手术切除?

正常生理情况下,2-6岁开始发育至最大,10-12岁逐渐萎缩,成人基本消失。所以腺样体肥大不一定是病理性的,而很有可能是生理性肥大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腺样体肥大,都必须手术治疗。

1、观察为主

如果娃没有睡眠打鼾、张口呼吸及憋气情况,没有反复发作的慢性鼻窦炎,没有听力下降等情况,则可静待自愈。

2、保守治疗

如孩子鼻塞流涕、睡眠打鼾等症状不严重,不憋气,可在专业医师评估下,采用药物治疗。3-5岁的孩子因其处在生理性肥大期,本身腺样体承担着部分免疫功能,在没有经过系统规范药物治疗的情况下,可保守治疗。

3、手术治疗

这些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:

●引起睡眠呼吸暂停,引起慢性鼻塞、习惯性张口呼吸;

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;

●腺样体肥大导致鼻炎、鼻窦炎、分泌性中耳炎、哮喘等疾病反复发作;

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生长发育不良、或颌面部发育异常。